WENZHOU INFORMATION 温州信息
助推“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温州青年学者们谈了些什么?
发布时间:2020-11-17  来源:     【  

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两周年,温州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如何深化理论研究,助推“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温州青年社科学者们将提供哪些理论源动力?

11月12日,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理论研讨会暨青年社科学者走进“两个健康”座谈会举行,我市“两个健康”研究相关专家及在温高校相关领域青年学者等30余人参加研讨。

深化理论研究 助推“两个健康”

孙祥光(温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民营经济遇到的风险挑战,怎样答好“两个健康”这个大命题,是事关温州前途命运,事关温州创新发展的大事要事,具有重大标志性意义。广大社科工作者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做好“两个健康”理论研究和创新的重要性,深入研究,及时总结,做到“两个健康”实践推进到哪里、理论研究就跟进到哪里。

温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孙祥光表示,要深化理论研究 助推“两个健康”。

要提高谋划水平,准确把握“两个健康”理论的研究重点。当前,温州“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进入深化阶段,在内容、形式、制度、立法等方面都有改进提升空间,要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推进。着重围绕如何破解难点堵点、如何理顺体制机制、如何协同推进“两个健康”等研究方向,深入企业调研,从理论层面和政策层面开展课题攻关,力争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全国打响。同时,加大理论成果转化应用,把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两个健康”发展的制度成果,转化为保障和改善营商环境的根本举措,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广泛共识,充分发挥各类智库平台资政建言的作用。

要提高服务水平,有效发挥社科界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市社科联要担负起桥梁纽带的作用,一方面,改进和创新完善工作及评价机制,统筹资金、人才等要素,做好项目规划,使其发挥最大效应,打造“两个健康”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新平台。同时,要从“两个健康”建设的实践探索中选取新素材、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普及、学术交流、项目研究、社科评奖、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六大平台,积极对接全国全省研究机构和平台,充分动员市内外学者参与研究,优化青年社科学者的成长环境,为研究“两个健康”提供有力支持。

以创新引领“两个健康”

阳 杰(温州商学院)

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在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实现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也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进入新阶段,创建工作需要更加突出创新的引领地位,吸引优质创新要素向民营企业集聚,提高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汇聚新动能,助力温州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可围绕集聚创新源要素、提升创新服务水平和营造优质创新环境三个维度下功夫。

创新源要素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产生创新的核心,是保持创新活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相关政策要重视知识创新源、应用创新源和人才创新源的引育,精准定位,突出温州民营经济的特色、亮点和优势,摆脱核心城市的虹吸效应,集聚大学、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等优质创新源。创新服务要素是一个着眼于提高创新效率,并将创新转化为成果的综合服务系统。相关政策要在科技、商务、金融、信息和空间服务五个层面协同发力,激发大企业的创新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创新环境通过影响创新主体的工作环境、生活品质,将进一步影响温州民营经济的整体创新氛围和创新活力。相关政策要助力提升温州的城市环境品质、创新创业环境,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宜人的居住环境、良好的公共服务,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增强温州对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

金融支持“两个健康”的建议

叶茜茜(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首贷户”是指从银行业金融机构首次获得贷款的客户。首贷难,一直是制约我国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的关键节点。温州目前有各类经济主体超100万户,其中法人经济主体超30万户,这些法人经济主体基本上是民营小微企业,但有过贷款记录的只有5.5万户,占比约18.33%。然而,现实中不少小微企业是有条件融资的,却因为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而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取资金。可以说,提升企业首贷户比例,是当前金融支持温州“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的关键因素。

近两年,温州市企业首贷增量扩面效果显著,首贷形式不断丰富,首贷成本不断下降,首贷结构不断优化,首贷机制不断创新。但由于小微企业存在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和生存状态的高度复杂性,实现首贷业务的商业可持续性、高质效性目标依然具有高难度性。因此,提出如下对策:第一,需求侧依托“两个健康”建设,增强民营小微企业素质和融资能力;第二,供给侧深化“伙伴银行”建设,推动首贷培植行动深入开展;第三,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效率,使首贷更具商业可持续性;第四,建立温州“首贷金融服务中心”,推进首贷业务行稳致远,建议线下在温州市民中心建立“首贷服务中心”,线上在“温州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嵌入“首贷服务中心”特色功能,建立集政策宣讲、数据分析、金融服务、监管跟踪等功能于一体,线上+线下联动管理、前+中+后台叠加发力的温州首贷金融服务体系。

以产业数字化 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夏择民(温州市委党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温州非公有制经济从传统制造业起步,其健康发展必须抓好产业数字化。

当前温州产业数字化的瓶颈在于产业演进不充分带来的系统性转型难:中小民营制造企业附加值普遍不高,支撑不起生产性服务业良性发展;缺少强大的本地生产性服务业,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的成本居高不下。如何破解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着力降低本地制造业数字化成本。一是优化制造业数字化培育方法。通过系统培育、集中培育、精准培育相结合,系统性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二是启动制造业数字化补链计划。大力扶持本地的数字化配套补链产业,包括相关的辅助性制造业(如自动化设备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如软件与信息服务)。三是打造制造业数字化伙伴关系。鼓励产业链上的高附加值企业“以大带小”,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向数字技术服务商转型。四是加强制造业数字化示范宣教。从行业痛点、微小创新、在地服务等方面着手,挖掘并推介一批高性价比的示范项目。五是探索数字化改造风险分担机制,如推广技改保险等。

加快形成 “两个健康”评价标准

陈和(温州大学)

当前,温州正力争打造国内一流的创业创新营商环境,塑造引领新时代潮流的企业家精神,为我国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目前工作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治理和服务方式日益完善,但尚有不足:从组织建设方面,部门“条块化”明显,工作实行牵头部门总管和其他相关部门分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多主体可能会引发工作实践中的摩擦和纠纷;从工作内容方面,目前推进措施并无明确评判标准,尚未形成系统、规范的评价机制,缺乏实现路径、评判标准。

综上,提出以下建议:(一)组织建设方面,建立牵头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领导协调机构。构建争议解决机制,部门之间的纠纷要协商解决,或由法律渠道解决。完善部门交流机制,要加大部门交流范围,加强部门交流力度。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规范信息交流的内容、范围、时间、方式等。(二)评判标准方面,提出企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竞争能力、创业创新能力、企业盈利能力、社会资源获取能力、企业社会声誉标准;企业家健康成长的政治理想信念、生理心理健康、法律道德素养、开拓创新精神、公司治理策略标准。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

金雯雯(温州大学)

中小企业融资困局的症结在供给侧而非需求侧,其根源在于:第一、“二八法则”与长尾市场难相容;第二,银行传统商业模式与长尾市场难匹配;第三,金融机构“盈利性”与“政策性”、“社会性”多重目标难协调。应该看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初衷是激发其活力、动力,更进一步说是实现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从根本上破解融资困局,应坚守“金融回归本源”初心,从供给侧改革中探寻治本良方。

首先,创新普惠金融供给思路是基本导向。以服务实体经济、提升中小企业金融获得感为目标导向,强化对普惠金融业务的实质性考核,不让政策流于形式;充分考虑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企业有效需求的波动性,以及不同梯队银行间风险承受能力的差异性,积极探索适应普惠金融的独立性评估、差别化考核与逆周期监管机制;激活金融“造血”功能,形成商业可持续的金融与经济生态。

其次,优化普惠金融供给结构是必要条件。加快拓展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融资渠道,提升企业贷款周期与生产、经营、投资周期的匹配度,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供需错配、期限错配、价格-风险错配、产业资源错配等结构性问题。

再次,提升普惠金融供给能力是战略选择。深度挖掘“长尾群体”商业价值,利用数字化转型、“信贷工厂”等模式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和持续增长的商业预期,逐步引导普惠金融供给从“政策导向”朝“市场导向”转型。借鉴格莱珉模式的先进经验,探索“资金+信息+技术”的综合金融支持体系,多维度服务好“长尾群体”,致广大、尽精微,更好更快地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民营企业家指数是“两个健康”的新标尺

李孟浩(温州商学院)

温州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两周年之际,温州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指数正式发布,是温州“两个健康”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适合推广至其他地区,成为衡量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标尺。

温州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指数从整体上帮助政府了解民营经济真实情况。该指数通过设置全国企业标杆、政府评分、企业财务数据、企业家反馈和评分四个维度进行综合测算,其结果除常规数据外,还包含企业家参政议政、遵纪守法、慈善捐赠、代际传承等数据,可以较全面了解企业与企业家的真实情况。其次,该指数可以帮助温州政府优化产业结构。民营企业的发展往往依靠企业家个人决策,有时难免冲动盲目,由此影响自身企业及所在行业产业链的发展。通过该指数细分,政府可以对地区产业充分了解,适当进行规划和针对性引导,从而更易使配套产业成型,推动原有企业突破瓶颈、成规模化发展,帮助新兴企业更易获得订单、减少后顾无忧。第三,该指数有效促进政企沟通,在制定过程中,地区政府和下辖企业沟通更频繁,了解更充分,更易营造政企相互信赖和依存的关系。同时,通过大数据对比,指数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到发展的方向,补缺口、补短板,提高内生动力。

在集聚中求发展

夏怡然(温州大学)

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聚通过规模经济促进经济增长,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近几年来,温州的人口与经济集聚存在明显的内外压力。外部压力主要指,面对杭州和宁波的强大发展态势,温州的人口和经济增长出现明显的落后。内部压力主要指,温州长期以来人口和经济在各县(市、区)的分布过于平均,空间集聚程度不够,规模经济效应难以发挥。尤其是鹿城、瓯海和龙湾这三个地理上连片的主城区,人口和GDP占比均不具备“中心”地位,对“外围”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够。

针对温州近几年的人才流失,温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相当重视,出台了力度相当大的人才政策。但这些政策大都是针对大专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对中低技能劳动者不够重视,甚至意图通过产业升级、机械化、智能化来降低这类劳动者的数量。然而,事实上,高低技能劳动者在生产和消费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互补性。要实现温州未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跨越,必须遵循空间集聚和规模经济的发展规律,加强鹿城、瓯海、龙湾等主城区的人口和经济集聚,提高主城区在全市的人口和经济方面的首位度,更大地发挥其在生产、消费领域的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同时,创造各种条件吸引人并留住人,除了吸引 “高技能人才”之外,还要重视低技能劳动者的落户,优化劳动力的技能结构,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的创建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为非温籍企业发展 进一步优化环境

胡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非温籍企业是指外地企业到温州投资设立的公司(分公司)。截至2020年7月,注册资金千万元以上的非温籍企业累计共有690家,主要集中分布在商务服务业、房地产和建筑业、制造业等领域。近年来,温州市聚焦企业需求,严格落实“代办制”,从洽谈、签约、供地、审批、建设、验收等环节做到“店小二”式全程代办,为外来企业提供了点对点、一对一的帮扶。笔者调研显示,目前非温籍企业对温州窗口服务意识、专业水平、办事效率等方面均比较满意,认为温州营商环境正在不断提升。作为外来投资者,非温籍企业既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企业用房紧张、银行贷款压力大等共性问题,也面临着城市包容度不够、政府部门承诺兑现效率低等个性问题亟待解决。

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提升城市文化包容度,营造礼尊优待非温籍企业的良好氛围。第二,出台地方性产业扶持政策,支持新兴产业在温州落地生根。第三,建立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将承诺兑现效率纳入招商引资项目政务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第四,优化容错试错机制,促进部门敢为担当,推进项目新业态建设。第五,政企协作处理维权事件,为非温籍企业提供合法经营的司法保障。第六,解决非温籍员工子女教育问题,保障企业人才引进的稳定性。

促进温州人才回归发展

王露(温州大学)

如何把“温州人经济”真正转化为“温州经济”,是事关温州当前和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借力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温州金融机构出台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正在成为吸引温州人才和资源的回归发展的新一轮“拉力”。

一是“信用分”赋能,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如瓯海农商银行创新小微企业资产授托融资模式,建立企业信用评分体系,企业凭信用扫“阳光码”即可查看授信额度,申请贷款,最快当天可以获得贷款。二是“减”费让利普惠,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门槛。如平阳农商银行实行小微园利率倾斜政策,在企业贷款平均月利率普降1%的基础上,结合客户的融资等具体情况,再实行差异化利率倾斜,助力重点扶持产业。三是金融科技助力,服务小微企业。如民生银行温州分行推出“单一窗口”金融服务系统,为温商特别是海外温商提供了无纸化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进口付汇业务,无需合同、发票等单据,在该行只用几分钟就可办理完成,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优化了客户体验。良好的融资环境积极推动在外人才带着知识和资本回流家乡,而这些人才回流在温州创业,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日益活跃的创新群体则为温州经济积聚新动能带来更多可能,从而为温州经济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夯实基础。

破解痛点难点 开拓国际市场

陈珉(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外贸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中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市外贸出口总量的95%,民营企业是外贸出口主力军。前三季度我市外贸出口总体逆势上扬,然而受疫情影响,传统外贸冲击严重、成熟市场需求缩减、劳密产品下滑明显。出口企业面临几大难题:展会渠道不畅,订单落签困难;物流运价高攀,运输时效不保;品牌出海受阻,售后门槛难跨;服务贸易滞后,开拓意识淡薄等。尽管全球化正面临巨大考验,但各国走向开放的大势没有改变。亟须破解对外贸易这些痛点和难点,支持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建议如下:一是提升对接服务,力促精准合作。协助企业做足展会前期准备,提升展会配套服务及数字信息化管理。二是支持海外仓储,促进物流提效。帮助出口企业通过海外仓布局境外物流体系,支持“信保+担保+仓储融资”。三是借助服务平台,推动品牌出海。机电企业借力“拓拉斯”等专业售后服务平台出海,小微企业借助外综服及跨境电商平台出海。四是推动业态剥离,发展服务贸易。设立服务贸易归口部门,推动外贸生产企业服务功能剥离,发展新兴服贸。五是优化扶持政策,力拓新型业态。新一轮开放型经济奖补试行政策以上年度地方综合贡献度为上限,对外贸流通企业不利,建议优化。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开发独立站,聘用外籍员工进行“一带一路”市场本土化营销。

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申珊珊(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温州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笔者通过对17家中小企业的调研发现,温州中小企业质效兼顾谋发展,很多中小企业已成为细分行业中的隐形冠军。但是部分企业也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自身实力不足问题,如研发能力弱、缺乏政策引导、没有集聚发展、受到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制约等困难。

据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一方面根据年度科研经费投入总量及占比进行研发补贴;另一方面,加快树立标杆企业,给予奖励。同时,鼓励企业申报“专精特新”“制造业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等项目,对申报成功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二是在完善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政策发布和服务平台,并设立政策执行反馈通道,以保障政策的传播度和灵活度。三是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由市财政每年安排奖励资金,对考核前三名的县(市、区)、功能区给予一定的奖励。四是重点引导隐形冠军较多的产业集聚发展,一方面保障用地,尤其要优先保障因拆迁而无地使用的企业。可以采取置换或租赁的方式,盘活闲置国有土地、厂房。另一方面,提高集中度和生产集约化水平,以实现集群集聚集约发展。五是深化品牌培育,加大品牌奖励,打造更多像温州皮鞋这样的产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