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道路,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等小巨人企业,成为温州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又一重要抓手。去年全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55家,累计达107家,今年将大力培育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0多家。不断涌现出来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预示着我市不少制造业已经逐渐挣脱最初的迷茫,找到时代变迁中属于自己的新征程。这些优质企业又是如何突破传统发展的路径依赖?记者近日走访多家企业,以探究问题答案。
瞄准行业难点痛点 核心技术激活“智造”能量
在浙江长城生产车间,随处可见智能管控显示屏、机械手、运输车……随着技改的持续推进,该公司实现仓储、运输全智能化,人员减少50%以上。凭借着核心产品碳换向器打破德国、日本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浙江长城换向器有限公司上榜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成为世界500强企业BOSCH(博世)、Valeo(法雷奥)、NIDEC(日本电产株式会社)的长期合作伙伴。
“成立33年来,我们对研发生产换向器产品可谓专一执著,也让企业在行业‘长跑’中渐渐成长为‘领跑者’。”浙江长城换向器公司董事长林祥清回顾发展历程颇有感慨。
换向器被喻为汽车电机的“心脏”。此前平面换向器以铜作为材料,铜平面换向器在国家大力推广的乙醇汽油中,容易被乙醇腐蚀致使电机整体寿命降低,市场对换向器的材质和生产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瞄准行业痛点难点,凭借30多年的生产经验,长城公司投入1000多万元,从德国购入设备,成立专项研发小组,组建高精密数字化生产车间,2019年,由浙江长城生产的碳换向器正式面世,打破了国际垄断,成为浙江长城的“拳头”产品。
面对不断升级的需求侧,不少“专精特新”企业紧跟时代技术潮流,在解决行业技术难题中实现快速发展。如颇具知名度的浙江正理、浙江通力、福达合金等几乎都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这些专精特新企业不难发现,虽然主业各异,但无不看准产业链中的痛点难点,在某一细分领域很早切入技术研发形成优势,不少走入了全球供应链中必不可替代的一环,别人很难再挤进去。
“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发展至拥有十几项核心技术专利,多个系列产品分别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是三十年心无旁骛专注技术研发的积累。”浙江通力重型齿轮股份公司负责人项建忠坦言,要在大浪淘沙的市场中活下来,必须做出自己的特色。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减速机厂家主要生产老式减速机,产品价格低、缺乏竞争力。受全球知名机械企业震雄集团创始人的启发,项建忠实施“差异化战略”,通过组织研发力量,研制出了“通力”为标志的模块式齿轮变速器。他组建的专家型企业技术中心开发了通用系列产品、重载齿轮箱,其中两大系列产品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和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深耕块状细分行业 全产业链迎“聚变效应”
不断涌现的“专精特新”企业和我市的民营经济产业基础、块状经济特色分不开。我市中小企业数量多且以传统行业居多,不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皆出自于此。如乐清低压电气占全国市场份额65%以上,集群覆盖电力能源输电、变电、配电的200多个系列、6000多个种类、2.5万个型号产品。毫不夸张地说,生产一个电气产品在乐清范围内1个小时内就能找齐全部配件。随着整零协同的产业链生态形成,部分先知先觉的中小微企业较早聚集细分市场,深入研发“独门绝技”,形成了一批雄踞细分领域市场份额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隐形冠军。
“作为链上企业,必须要跟上‘链主’的步子。”天力弹簧董事长金爱英对此感触颇深。天力弹簧生产的弹簧,九成供应德力西集团。这位负责人坦言,早几年“跟跑”很吃力,德力西不断升级产品,就会对天力弹簧的产品提出更高要求。好在有德力西团队的帮助,天力弹簧公司在短短三四年内,从“跟跑”发展为“并肩跑”,顺利实现“上规”,还开拓了为汽配、小家电等产品供货的大市场。
这种分工协作生产在汽车零部件产业表现得更为抢眼。我市汽车整车制造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每辆汽车大概有上万个零部件,每个企业都有几百家一级供应商及上千家的二三级供应商。随着市场分工越来越细,瑞安汽车零部件企业着眼于产业链上的环节深入研发“独门绝技”,形成了一批雄踞细分领域市场份额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如中精集团有限公司凭借汽车精冲件,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行业“领头雁”,目前该产品拥有40多项核心技术。浙江戈尔德智能悬架股份有限公司着眼减振器,成功研发1万余种减振器产品,覆盖国内99%的全车系车型。
“完善的供应链为中小微鞋企创业、发展提供了优渥土壤。”长期关注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浙江大学王志凯教授表示,不断涌现出来的“专精特新”企业背后,是当下中小微企业面临经济向下压力的巨大挑战;其次是行业细分的趋势越发明显,这为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开辟出新空间。
发挥政策有形之手 厚植专精特新培育土壤
掌握核心技术,对于这些“专精特新”企业来说,面对危机一点都不感到害怕,反而生存得很好。智能化改造前,乐清昌德成电子有限公司一年业务量中高端份额仅占30%左右,疫情这3年来,高端产品份额已占据总销售额约80%。随着公司制造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接到的客户订单也越来越多,海尔、美的、美菱、广汽等一线家电和汽车品牌,都成为其“朋友圈”里的常客。对此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依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道路逐渐走入死胡同,培育“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等高成长性企业,对于转变增长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根据相关规划,今年我市将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成长行动,争取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2家、隐形冠军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00家。
尽管如此,技术升级已成为中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这背后固然有人才、资金和市场的考量。但更为重要的是,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面对当前经济向下压力和不确定性增多的外部市场,为规避风险,中小微企业进一步创新的冲动减少。
为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的后顾之忧,我市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建立“企业出题、院所解题、政府助题”、卡脖子技术“揭榜挂帅”、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等举措,助力解决产业前沿技术研究关键问题、行业共性痛点问题、中小企业个性服务问题。
如何重新点燃企业创新热情,不断优化政策服务和要素保障体系,成为当下一道绕不开的发展命题。